道家服饰文化
老子在他的《
道德经》中指出:“知我者希,则我贵矣,是以圣人被褐怀玉。”
道家服饰文化就遵循“被褐怀玉”的思想。
被褐怀玉,意思是道家的服饰文化不像儒家那样讲究“文质彬彬”,道家讲求一个“质”字。道家认为,真正的圣人就算穿着最低廉的粗质衣服,但只要胸中怀有高尚博大的胸怀,心中怀有清明自贵的信仰,即使衣服低贱也折不了道家人的思想。
从道家的服饰文化中分析老子的“被褐怀玉”思想,可以发现道家在根本上否定服饰的修饰作用。道家的服饰文化强调人的本体,道家认为真正的圣人不会修饰衣服来体现自己的气质。
道家的这种“怀玉”服饰文化,恰恰与儒家的“佩玉”服饰文化是相对立的。儒家认为,“君子必佩玉”、“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”,这里的玉是指具体形态的玉,是一种用来修饰衣服的玉饰。儒家认为,玉中包含的道德、品行,是一个君子所应该有的。因此,儒家的服饰文化要求每一个君子都佩戴玉,以便提醒自己的一言一行。儒家认为,君子应像玉那样具有仁、义、智、勇、行、辞的美好品质。
而道家的服饰文化中指出的玉,是指人的自然纯朴的心态。道家人首先要具备这样的心态,再通过自己的修炼,进而拥有高尚深远的人格精神。而道家的服饰文化恰好表达了这种人格的重要性,有一种不经人为世事扭曲的精神。道家认为,一个人不以经过修饰的衣服为衣服,不以华服为衣服,则不会使自己的道家精神受到纷扰,更有利于修道。
当然,
道家文化并没有排斥玉,但道家人佩戴的玉也是一种未经人工雕琢的璞玉,所以更加难能可贵。《
庄子》中指出:“故纯朴不残,孰为牺尊?白玉不毁,孰为珪璋?”道家的服饰文化不像儒家那样以人工制作的玉饰为衣服佩饰,认为那样破坏了服饰的自然形态。道家的服饰文化强调服饰的本真、本美,不以华服衬托自身,强调个人的内在精神。
老子的《
道德经》中还指出:“甘美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。”其中也包含了道家的服饰文化,认为应以服饰的本真为美,不必为了提高服饰的修饰水平而过多地耗费人力、物力、财力。
现如今,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人们之间的会面过于匆忙,有时道家的这种服饰文化会显得过于寒酸。但还是有一些淡泊名利的人崇尚道家的服饰文化,认为最华贵的衣服便是一颗淡泊之心,而不是穿着于肉身的华服。
扩展阅读
道家养生文化:
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6597210.htm
道家思想:
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65571.htm
老子:
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2237.htm
相关的文章
分享按钮